两周前,在我们的年终答谢会上,我请到场的家长投票选出他们最感兴趣,想深入了解的专业。结果,教育学专业稳登首位。
其实在我过往的咨询中,也有不少家长提到,让孩子读教育学,回来当老师,既受社会尊重,薪酬也不低,还足够稳定,感觉挺好的。

这点确实,而且从行业前景来讲,教育未来发展很有潜力,尤其在中国,中产及以上家庭为孩子教育所做的投入是越来越大。
但我想,你肯定还有很多疑问,比如:
“去国外读教育学,究竟会是怎样的体验?”
“如果想当老师,本科学什么,孩子又是否真的适合?”
“读了教育学,以后只能当老师吗?有没有其他选择?”
……
所以,我准备今天来聊聊教育学这个专业,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。
内容要点
1)出国读教育,跟国内读师范非常不一样!
2)国外教育学,本科专业可不止中小学老师!
3)如果想当老师,本科阶段具体要学什么?
4)不适合当老师,职业方向还有哪些选择?

在介绍教育学的专业&课程设置之前,我想先分享一下中西方教育学专业的差异。
在西方好的大学里,除了教师技能的培训,会非常注重学生教育理念的培养:
第一,教育普及。在美国,女生最初并不能跟男生同上一所大学。
到了20世纪,才出现众多争取人权与平等的运动,这给教育界带来冲击,人们开始反思,觉得应该让不同种族、国家、性别……乃至所有人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。

第二,“通才”与“专才”教育的辩论。我们常说美国本科博雅教育,其实是“通才”教育,要求学生掌握每门学科的基础,培养跨学科思维。
而其他国家,如德国,在小升初就将学生分层,优秀的继续读初高中大学,一般的直接进职中,钻研一门职业技能,便于以后谋生。

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争论:我们到底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索,还是趁早定下一个方向?
老师应在什么时候切入职业技能的培训,是初中、高中,还是大学?职业培训和学术基础的比例又该如何分配?这些问题至今仍没有定论,教育学家们都还在努力探究。
第三,把更好的资源带给发展中国家。这种观念出现在二战后,教育学家希望能把更多资源共享给类似非洲、印度等落后地区。而随着科技的发展,现在有了网课,这个理念也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实践。

最后一种,因材施教。这得益于心理学的发展,很多教育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心理和大脑层面的研究,从而有了新的发展。
比如小朋友的很多行为,其实并不受自主的控制,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。类似的研究,让教育学家逐渐意识到,教育需要因材施教。
比如教材和教学方法,都需要根据不同年龄层做相应调整;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,“对症下药”,教学成效才能事半功倍等等。

这些都是西方教育比较主流的几种教育理念,它不会要求学生一定去践行某一种,也不是某门具体的课,而是在无形中贯彻于整个本科乃至研究生的教学中。

讲完了抽象理念,接下来咱们就讲讲具体的。
先说专业设置,按传统认知,读教育学就是做老师,所以专业方向一般是幼教、小学老师、初中老师、高中老师等。
对大部分的国外学校来说,这个认知并不算错,但也有不少例外,尤其在教育学院很顶尖的大学里,专业分得更细,远不止教师培训。
我们拿范德堡大学为例,它的教育学院是全美第一,在本科一共有7个细分方向:
①人类与组织发展
②儿童发展
③幼儿和基础教育
④中学教育
⑤特殊教育
⑥儿童研究
⑦认知研究

这些专业都是学什么呢?我们先从简单的③、④、⑤开始。
③幼儿和基础教育,就是培养幼教或小学老师,学生可以在入学之后再做选择。同理,④中学教育,是培养初、高中老师。
⑤特殊教育,是学习如何教育生理或心理比较特殊的学生,比如聋哑或自闭等等,这里还包括天才教育。

②、⑥都是关于儿童的,但侧重点不同。
②儿童发展,主要是了解从婴儿到青少年期间,人会经历怎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。
这个专业比较适合以后想做儿童心理医生,或儿童权益律师的学生,作为本科的辅修。
⑥儿童研究是一个跨学科专业,从经济学、社会学、心理学等不同学科,来研究从婴儿到青少年面临的社会问题。
这些学生以后不是当老师,更多是继续读研,往教育政策或管理的方向走。

⑦认知研究,类似于心理学,比如人是怎么掌握一门语言的,大脑是怎么思考、推理并解决问题的。
学生大多也会继续读研,本科毕业就出来的话,没什么对口工作。

最后讲①人类与组织发展,这个理解起来可能会困难一点。
在美国,教育界有很多非营利机构,比如大家熟悉的Collegeboard、ETS,或者可汗学院、Coursera等免费网络公开课平台,还有NACAC(美国国家升学指导协会)等组织,而这些组织都非常庞大,在运营和管理上都需要人才。

因此,人类与组织发展,比较适合那些不想当老师,但想进入教育机构或组织工作的学生。
他们会去了解人们在一个组织里工作时的心理活动和行为,会有哪些规律性,以及怎么去发现和解决组织存在的问题,让组织更高效地运转。
这些学生毕业后,并不局限于教育行业。很多会选择去其他行业的非营利机构或组织,或者应聘到普通公司做人力资源,因为同样是协调人与人关系,提高效率的工作。

从范德堡教育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可以看到,一个对教育行业感兴趣的学生,除了读师范类专业,其实还有很多其他选择。
不过话说回来,在美国,绝大多数读教育的学生,都还是奔着成为教师去的,考虑其他方向的只是少部分。
并且,教育专业排名没那么靠前的大学,细分专业肯定没这么丰富,非师范类专业会比较少。

你或许会觉得,当老师挺好的,特别是留完学回来,能教国际课程的话,薪酬待遇还更高。但关键在于,孩子是否真的适合。
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在大多数的国外大学里,如果想当中学老师,教育只能作为第二专业,而第一专业必须是今后要教的科目。
也就是说,如果想当数学老师,你要么主修数学,凭学术实力考上数学系,入学后再搭配双修教育学;
要么本科就只读数学专业,毕业前自己考一个教师资格证。但不能说,你只申请教育学专业,入学后顺便修一个数学。

在大学里,中学教育通常细分为4个版块:英语、数学、科学、历史&社科,学生根据自己的长处,选择想任教的版块。
本科要上的课可以分为3类。
第一,所有专业都必须上的本科通识课。
第二,主修专业的课。比如数学专业,那就按数学系的要求来。
第三是辅修专业,也就是教育学的课。通常包括教学方法、学生管理,以及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培训等。
因此,如果是要当中学老师,对学术水平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。

幼教或小学老师的话,要求就低一些,本科可以只修教育学,不修第二专业。
课程只有本科通识课,加专业必修与选修。学习的重点更多是怎么引导、培养低龄学生的思维,在实操方面则需要更细心和耐心。
另外,在学生毕业前,学校还会安排实习,让他们到中小学做实习老师,积累经验。

幼教和小学老师得耐心、细心;中学教师需要有很强的学术基础,本科课业压力会更大,因此,学生得先想清楚自己是否适合。
如果是不想做老师,但又觉得教育行业前景好,其实还有3类职业方向可以考虑:
① 进学校,担任非科目老师的岗位。如学校的教务管理、人力资源,还可以是心理咨询导师、升学辅导老师。
在本科先读基础的教育学(非师范方向)、人力资源或心理学,研究生再读类似教育领导、教学管理或升学辅导的项目,毕业后就可以应聘去学校。

② 进大型的教育机构或集团,担任运营或管理类岗位。
虽然中国的非盈利机构数量比不过美国,但胜在教育市场够大,数不清的教育机构和品牌,无论是每个分校区,还是公司总部,都需要大量人才。

③ 做国外大学的招生代理,或应聘到国外大学的中国办公室。
招生代理的话,通常是应聘于拿下大学招生代理权的第三方中介,负责宣讲、推广类工作。
而国外大学的中国办公室职员,是直接受聘于大学,工作内容更偏运营管理。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学生,在这两个方向都有较大优势。

如果是希望今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,拿一份还不错的薪水,并且工作相对稳定的话,其实这3个方向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

不过,最后的最后,我得提醒一点,所有想进入教育行业的学生都要正视的一个现实:
这个领域的职业天花板比较低,而且容易出现职业倦怠。

无论教书也好,还是学校/机构管理或运营,或是国外大学的招生代理,上升空间都是有限的,而且每伴随一届学生的毕业,新一届学生的到来,工作就要进入又一轮的重复。
因此,不要因为教育行业前景好,就跟风选择。只有真真正正地热爱着这个领域的学生,才有动力走得长远!